当前位置: > 股票知识 > 股票交易 >

绿色金融:银行的下个十年

时间:2023年01月12日 10:02:33  来源:未知  

绿色金融有望成为下个十年银行最重要的增量业务发展方向之一,绿色贷款或在十年后成为第一大信贷投向。

 

我们认为,绿色金融有望成为下个十年银行最重要的增量业务发展方向之一,绿色贷款或在十年后成为第一大信贷投向。

理由

绿色金融:银行的下个十年。2020年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通过绿色金融支持经济转型成为新的国家战略;同时,房地产、传统基建等传统信贷投向增速下滑,银行需要寻找新的方向。全球背景下,以绿色金融为代表的可持续金融也成为国际共识,2021年人民银行作为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联合主席牵头起草《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绿色金融有望成为下个十年银行最重要的增量业务发展方向之一。

绿色贷款:十年内或成第一大贷款投向。在MPA考核、碳减排工具等激励政策影响下、以及银行自身业务转型需求背景下,国内绿色贷款增速较快,2022年余额同比增速约为40%。向前看,我们预计未来十年绿色贷款复合增速20%以上,年均新增约12万亿元;预计10年后新增贷款中绿色贷款占比或接近40%,超过基建贷款成为第一大投向;十年后,绿色贷款余额有望超过房地产贷款(包括按揭和对公),仅次于基建,约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4%。

长期经济效益合理。我们使用经济价值增加值(EVA)和风险调整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指标评价绿色贷款经济效益。根据我们的测算,绿色贷款的经济效益高于一般对公贷款,主要因为违约概率和资金成本较低(由于碳减排工具等政策支持)。根据人民银行数据,近年绿色贷款不良率基本维持在0.5%以下,主要由于行业早期景气度较高;长期来看,随着相关行业进入成熟期,我们预计绿色贷款不良率可能最高上升至1.0%-2.0%,但经济效益仍高于一般对公贷款。

风险

气候变化引发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市场竞争加剧,政策落地不及预期。

正文

你所要了解的绿色金融

为什么现在我们需要关注绿色金融?

可持续金融正逐渐成为国际共识。据二十国集团(G20)发布的《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可持续金融的首要内容包括:支持公正和可负担的气候转型,进一步整合可持续性的其他方面,包括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以及社会问题(如能源获取和减贫)。随着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要,可持续金融正日益得到重视。2021年初,G20恢复设立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人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任联合主席,牵头制定完成了《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成为国际层面引导市场资金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指引。2022年11月,《G20转型金融框架》得到了G20领导人峰会的批准并被正式发布,引导市场资金支持高排放行业稳妥有序地实现低碳转型。

绿色金融是可持续金融的主要构成。ESG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上广为关注的热点;国内看,以绿色金融为代表的可持续金融体系正在逐步搭建:2002年,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牵头提出《赤道原则》,鼓励银行履行环境和社会责任;2018年,中国银保监会首次提出“两增两控”,激励银行发放普惠小微贷款;2019年,联合国发布《负责任银行原则》,帮助银行推动可持续发展;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计划以绿色金融为重要抓手,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鼓励银行发挥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绿色项目、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和推动排碳市场定价的作用,支持有序绿色转型和可持续金融发展。

房地产和传统基建贷款业务增速下行推动银行寻找转型方向。过去银行贷款业务主要依赖于房地产和传统基建行业,但近两年来这些行业增速有所下滑,银行需要寻找新的转型方向。我们认为,短期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等激励机制提高项目收益、吸引银行投资,长期绿色项目由“外生性”走向“内生性”、环境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可以提升绿色贷款等产品的经济价值创造能力,吸引银行更多地投入可持续金融实践。

本文中,我们首先聚焦银行业当前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成果、微观业务运营和考核。其次,绿色贷款是目前可持续金融体系下与银行金融业务较为相关、也相对成熟的金融产品,我们试图预测绿色贷款可为银行带来的增量市场规模和经济效益。再者,我们关注宏观层面央行针对银行开展的气候变化风险压力测试,以及微观层面绿色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现状。最后,我们基于上述内容和分析,以典型案例为代表,探索银行如何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的商业模式。

当我们谈论银行ESG,我们在谈论什么?

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是当前较为成熟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框架。结合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关系和政策特点,我们梳理了银行业在ESG框架下各维度的相关内容、特色业务及实践,并根据国内银行公布的ESG(社会责任)报告整理出相关业务或实践的量化评判标准。

图表1:我国银行业ESG议题和特色业务及实践梳理

当我们谈论银行ESG,我们在谈论什么?

资料来源:SASB,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金融学会《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1)》,公司公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其中,由于2016年我国央行、财政部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1],以政府为主导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基本构建完成,因此我国银行目前的可持续金融产品以环境维度的绿色金融产品为主。受数据可得性所限,我们将主要针对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实践展开讨论。

银行如何披露ESG成果?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通过社会责任(ESG)信息披露体现实践成果。目前银行的ESG披露主要参照2009年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企业社会责任指引》,同时参考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赤道原则》、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等国际组织的ESG信息披露框架进行整合。

我国银行的ESG信息披露主要有两种形式:

►   ESG(或社会责任)报告:银行较为普遍采用的ESG披露形式。主要披露框架沿用2009年的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三维度,部分银行也会接轨GRI等国际组织信息披露框架,在报告中注明相应披露框架的内容索引。

►   环境信息披露报告:近几年,受气候相关风险重视度逐渐提高影响,部分银行纷纷开始以全行/分行形式发布独立的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如2021年7月兴业银行深圳分行发布《2020年环境信息披露报告》[2],成为首个公开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的全国性银行分支机构,2022年7月建设银行发布首份《环境信息披露报告》[3],成为首个正式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的国有大行。环境信息披露的报告主要参照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披露建议框架。

图表2:银行业相关ESG指引框架国际对比

图表2:银行业相关ESG指引框架国际对比

资料来源:TCFD,银保监会,人民银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银行业协会,《企业ESG披露指南》团体标准研讨会,中金公司研究部

与国际对比,我国银行业ESG信息披露优劣并存。向前看,我们认为国内银行业ESG信息披露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应为规范化、系统化、定量化。

►   优势:披露时间长、普及率高。我国上市银行的社会责任报告自2006年开始披露,迄今已持续16年。据中诚信统计,截至2021年6月30日,我国有47家上市银行发布2020年度ESG(或社会责任)报告,其中包括38家A股上市银行(含A+H股同时上市银行)及9家H股上市银行。在社会责任报告中,约90%以上的银行均表示遵循或制定了绿色金融相关的管理办法或意见,并不同程度上披露了在管理架构、绿色运营、绿色投融资维度上的银行实践情况,而国际上仅28%的银行按照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要求披露气候相关信息。

►   劣势:信息披露内容范围及口径不一,可用性有待提高。从上市银行公告来看,大部分银行都能披露绿色贷款余额、绿色运营量化数据,但采用统计口径及范围不一,如计算碳排放时部分银行计算范围仅限为总部,部分银行则涵盖集团总部及分支机构;披露投融资减排节约量、“两高一剩”贷款余额行业较少。

图表3:2020年国际银行业气候信息披露占比为28%

图表3:2020年国际银行业气候信息披露占比为28%

资料来源:TCF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4:约90%的国内上市银行遵循或制定绿色金融相关制度,但“两高一剩”贷款余额占比等信息披露较少

图表4:约90%的国内上市银行遵循或制定绿色金融相关制度,但“两高一剩”贷款余额占比等信息披露较少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中诚信绿金,中金公司研究部

如何用碳足迹测算银行贷款的环境效益?

如何量化商业银行开展贷款业务中所实现的环境效益(间接节能减排量),贷款碳足迹测算是回答这一问题的测算方法之一。“碳足迹”,即在生产、消费等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贷款碳足迹”即银行对特定企业发放贷款,这部分贷款被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时排放的温室气体集合。

兴业银行在披露贷款碳足迹测算方法及结果方面处于国内商业银行的前列。据兴业银行深圳分行2020年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兴业银行采用的贷款碳足迹核算主要参照碳核算金融合作伙伴关系(PCAF)和TCFD提供的核算方法,分别据总资产和企业价值计算分配因子,从而核算特定企业的贷款碳足迹。

图表5:兴业银行采用总资产和企业价值法核算对特定企业的贷款碳足迹

如何用碳足迹测算银行贷款的环境效益?

资料来源:兴业银行深圳分行《2020年环境信息披露报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转型金融:传统行业的转型之路

转型金融是对传统绿色金融的重要补充。在可持续金融的框架内,绿色金融主要面向增量维度上减少碳排放的投融资活动,聚焦“纯绿”或接近“纯绿”的经济活动;而转型金融则主要关注存量维度上高碳主体向低碳转型过程中的投融资需求,聚焦“棕色”资产。

目前国内外转型金融仍处于探索阶段。(1)框架体系:2022年中国和美国共同主持的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起草了《G20转型金融框架》,并于11月16日得到了G20领导人峰会的批准并被正式发布[4]。(2)区域试点:2022年4月,浙江省湖州市率先提出加快推进转型金融体系建设,并印发了《湖州市转型金融支持目录(2022年版)》[5],聚焦能源、工业、建筑、农业四大领域,确立了转型金融支持的九大行业、三十项细分领域。(3)目录探索:根据2022年11月绿金委发布的工作展望[6],当前绿金委正在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开展转型金融目录编制工作,首批包括煤电、钢铁、建筑建材和农业等相关行业。未来一年中,绿金委将对石化、化工、建筑、航空、有色等高碳行业开展转型金融标准的研究,并积极探索转型目录落地方式。

图表6:《G20转型金融框架》五个支柱及相关原则

转型金融:传统行业的转型之路

资料来源:《G20转型金融框架》,中金公司研究部

当前转型金融产品的市场规模相对偏小,主要以债务类融资工具为主。目前转型金融产品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但考虑到高碳主体本身可能面临较高的负债率,我们认为未来股权类融资工具、保险和担保等风险缓释工具、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或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根据Climate Bonds Initiative[7],截至1Q22末,全球绿色债券累计发行量已达到1.7万亿美元;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的累计发行量仅为1,555亿美元,转型债券仅为102亿美元,当前转型金融产品的市场规模相对偏小。

绿色贷款:十年内或成第一大贷款投向

绿色贷款:银行可持续金融的核心

绿色贷款目前主要用于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清洁能源产业。据2019年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绿色产业指导目录》,绿色贷款是主要投向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绿色服务等领域的贷款[8]。

图表7:绿色贷款分类口径与占比

绿色贷款:十年内或成第一大贷款投向

注:数据截至2022年二季度 资料来源:《绿色信贷统计信息披露说明》,《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中国人民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绿色贷款是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主要实践方式。银行业绿色金融相关业务主要包括发放绿色贷款、承销或发行绿色债券,其中绿色贷款是主要的绿色金融业务。存量上,绿色贷款体量较大,约占绿色金融融资余额的90%以上。根据人民银行、CBI,截至2021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而贴标绿色债券存量规模仅有1.5万亿元。增量上,2021年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分别新增4.0万亿元/0.7万亿元,同比多增2.3万亿元/0.4万亿元,绿色贷款贡献主要新增规模。

图表8:截至2021年,绿色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高于绿色债券余额1.5万亿元

图表8:截至2021年,绿色贷款余额为15.9万亿元,高于绿色债券余额1.5万亿元

资料来源:Wind,人民银行,CBI,中金公司研究部

绿色贷款的今天:增速快、不良率低

近年来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增长,基建类绿色贷款占比相对较高。截至2022年9月绿色贷款对全部贷款的增量贡献达29%(过去12个月),绿色贷款靠前发力体现我国贷款投向结构向绿色低碳逐渐转型。从贷款投向来看,当前绿色贷款主要投向交运、仓储、电力、水利等行业,主要用途为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截至2022年6月末,绿色贷款(基建类)余额达到9.5万亿元,占绿色贷款余额的48.4%。

图表10:截至2022年9月,绿色贷款增量贡献达29%,居于各类贷款贡献的第二位

绿色贷款的今天:增速快、不良率低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绿色贷款主要投向交运、仓储、电力、水利等行业

图表11:绿色贷款主要投向交运、仓储、电力、水利等行业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2:绿色贷款主要用途为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

图表12:绿色贷款主要用途为基础设施绿色升级、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

注:基建类绿色贷款包括投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绿色贷款;节能环保产业数据于3Q21起披露

资料来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3:当前绿色贷款中基建类贷款占比约为50%

图表13:当前绿色贷款中基建类贷款占比约为50%

资料来源:Wind,中国人民银行,中金公司研究部

绿色贷款不良率维持较低水平,资产质量优于其他类型对公贷款。我们统计自2013年至今,绿色贷款不良率基本维持在0.5%以下,2020年末绿色贷款不良率仅为0.3%,与按揭贷款不良率相近。而同期(2021年)制造业贷款/开发贷/基建贷款/全部对公贷款平均不良率分别为3.4%/2.9%/1.3%/2.1%,绿色贷款资产质量明显优于其他类型的对公贷款。

图表14:绿色贷款不良率维持低位,资产质量优于其他对公贷款

图表14:绿色贷款不良率维持低位,资产质量优于其他对公贷款

注:绿色贷款不良率为行业数据,其中2017年及以前为国内21家主要银行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原绿色信贷子口径)不良率。对于其他贷款不良率数据,我们以上市银行贷款不良率测算 资料来源:Wind,中国人民银行,公司公告,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中金公司研究部

当前绿色贷款投放行业结构与实际融资需求结构存在一定偏差。目前来看,绿色贷款的主要投向用途为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但投向交运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的余额占比之和不足50%,与我们预测为达到双碳目标所需行业投资结构仍有一定差距,我们判断背后可能的原因为绿色交运项目更易获得政府担保或土地等固定资产抵押。

图表15:当前绿色贷款投向行业结构与碳中和下行业转型的投资需求结构存在一定差距

图表15:当前绿色贷款投向行业结构与碳中和下行业转型的投资需求结构存在一定差距

注:2021-2030及2031-2060预测节奏为我们根据为达到碳中和目标所需的绿色投资估计量测算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碳中和经济学》,中金公司研究部

发展动力:政策鼓励+银行自身转型需要

绿色贷款目前已纳入MPA考核和银行评级政策,激励银行加快发展绿色贷款。据我国绿金委主任马骏,24家全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绿色信贷绩效从2017年三季度起纳入MPA考核,绿色信贷占比较高的银行可获得较高的MPA得分[9]。2021年7月起,央行《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正式实施,绿色金融业务的评价结果被纳入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等政策和审慎管理工具,评级较好的银行可能取得较低的核定存款保险差别费率,或在规模扩张、业务准入及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上得到央行的激励。

存量贷款结构向绿色可持续转型,引导银行压降“两高一剩”等高环境风险行业贷款敞口。近年银行正在压降投向高环境风险行业、高碳排放行业的贷款敞口,如光大银行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炼焦、造纸等“两高一剩”(高污染、高能耗、产能过剩)行业设定指令性限额,并根据这些行业存量客户的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实施情况将客户分为支持类、维持类、压缩类和退出类四个类别,分类管理,逐级退出。

据我们统计,2015-2021年,上市银行投向高环境风险/中环境风险/高碳排放行业的贷款敞口分别下降了1.9/4.1/8.5 ppt,显示存量贷款结构同样在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我们认为,这一趋势一方面源于监管层近年不断强调对“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加大风险防范、授信限制,另一方面也源于银行借机主动清退信用成本过高的贷款项目。制造业贷款,尤其是供应链贸易融资业务,其抵押品多为应收账款债权、存货、仓单等,贷款的信用风险相对较大、不良率较高。因此,银行自身也有动力整顿这类存量贷款业务。

  • 共2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意见建议 | 网站地图 | 友情连接 | RSS订阅 | 广告联系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4-2015 About cg84. 炒股巴士网版权所有